农民日报 | 作者 刘强
(相关资料图)
眼下,正是南方诸多省份早稻生长的季节,笔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江西许多地方的早稻长得比通常情况要高要粗,个中原因是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和气象部门近两年一直在推广早稻早播技术,即利用早春时节的气候变暖,提前播种早稻,提前收获早稻,之后的晚稻也随之早播早收。这样,早晚稻的生长期都得到了延长,而晚稻也躲过了生长后期的寒露风,两者产量、品质均得到提高。可以说,这是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生产中有效利用气候变化的一个经典案例。
气候变化,主要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最简单如高温天气,超过35℃以及40℃的天数增加,会明显降低农作物的产量。近些年来,面对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这个大课题,我们首先强调的是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但事实上,仅有这两点是不够的,近些年一些北方省份利用气候变暖进行的种植带北移,以及江西早稻早播的尝试,均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这样一个理念,即我们还可以有效利用气候变暖。所以,就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而言,更为全面和主动的理念应该是: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有效利用。
相信许多读者对“应对”这个词是熟悉的,而有效利用则需要对气候变暖有一个更加全方位、系统性的认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越幅度大,所以气候变暖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一南一北两头来考虑。从目前看,气候变暖不利影响明显的地方是南方省份,因为原本就热,再热不仅人受不了,农作物也受不了;而相对有利的地方是北方,因为原本很冷,现在变暖和了,这种升温带来的结果就是:原来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地方,现在可以种了;或者是,原来不能种植某种农作物的地方,现在可以种植某种农作物了,这就是种植带北移。
比如黑龙江省,40多年来玉米种植带北移平均200公里左右,增加种植面积6100万亩;水稻北移,种植面积增加5600余万亩。到2022年,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这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首要则是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1980年,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为1.1亿亩,2022年增至2.2亿亩,增加了1亿多亩,这其中,种植带北移功不可没。
种植带北移在“扩豆增油”战略中也开始发挥作用。因为东北地区的气温升高较快,导致黑龙江、内蒙古均出现了大豆的种植带北移。其中,近30年来,黑龙江大豆种植带北移了33.3公里,内蒙古大豆种植带北移了101公里,而所北移的区域许多以前都是牧区或林区,等于为大豆扩种增加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如果说,站在北头看,气候变暖是较为有利的,那站在南头看,就一定是较为不利的吗?不尽然,江西的实践就是最好的回答。江西的早稻早播利用的就是早春时节的气候变暖,其播种比通常要提前7-10天,收获期提前5-7天。从平均看,早稻的生育期能多出2-3天,亩产比通常增加29.4公斤。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业内一直有“要下一个结论”的想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实,笔者倒是觉得,这个结论完全可以不急着下。
一是因为,从大方向看,气候变化对南方的影响和对北方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到底北方为此获益多少,南方为此损失多少,实在不好量化衡量。
二是因为,即便是气候变化影响较为不利的地区如南方,也存在着有效利用的差异。有效利用多的地方,可能会把更多不利因子转化为有利因子;有效利用少的地方,可能会更多显现不利的一面。而这种情况,还是在动态发展中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跟认识气候变化,跟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有关系,因而无法以现在的静态来下未来动态的结论。
所以,回到前面提到的十二字: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有效利用。虽然我们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暖,但却无力阻止气候变暖的大方向。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农业生产中,“有效利用”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